郭冲说罢便举出了五条诸葛亮的事迹,来证明自己的论断。
刘宝等人都被他说服,不再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,就连扶风王司马骏也“慨然善冲之言”。
意思是在长叹之后,承认他说得对。
而“空城计”的故事,就是出自“郭冲说五事”中的第三件事。
由此可见,“空城计”其实并非出于《三国演义》的凭空捏造,而是确有所本。
剧照
其实现代人之所以认为“空城计”并非真实的历史,主要还是基于裴松之对“郭冲说五事”的质疑。
对于“空城计”的故事,裴松之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疑点:
其一,“空城计”发生的地点不对。诸葛亮进军阳平的时候,司马懿还在宛城,不可能在阳平与诸葛亮见面,两人其实是在曹真死后才开始对峙的。
其二,司马懿的兵力远超诸葛亮,即便他认为城中有伏兵,也只会围城设防,又怎么会不加侦察就直接撤走呢?
其三,扶风王司马骏是司马懿的儿子,郭冲当面揭他爹的短,他又怎么会“慨然善冲之言”呢?
剧照
其实若以常理来看,裴松之所说的三个疑点,都属于死抠细节,不值一提。
首先,关于交战地点的问题,《三国演义》中是在西县,而按郭冲的说法,则是在阳平。
从当时的战线形态来看,西县离街亭比阳平更近。
因此,“空城计”发生在西县,可能要比发生在阳平更为合理一些。
剧照
不过,郭冲所处的年代,距离“空城计”的时期,已经有好几十年了。
交战地点在口口相传中出现一些小小的讹误,也是在所难免。
况且这么一点出入,也并不足以证明整个事件的不存在。
其次,虽然司马懿的总兵力远超孔明不假,但因为是急行军赶路,先期到达的部队可能并不会太多。
剧照
古代行军时,队伍都是呈蛇形沿着道路展开的,十几到二十万人撒在路上,至少也要达到数十公里,甚至上百公里。
这样一来,部队到达交战地点的时间势必也会有先有后,先期到达的可能只是少量的一些骑兵,并不具备攻城的能力。
在怀疑对方有埋伏的情况下,是像夏侯渊那样只带少量的部队前去送人头,还是暂时避开?我想只要脑子稍微够用一点的人,都不会主动去触这个霉头吧?
当然,像夏侯渊这样脑子不太够用的,算是个例外!
那您认为司马懿的脑子够不够用呢?
剧照
第三,至于“扶风王是司马懿的儿子,所以不会同意郭冲观点”的说法,就更搞笑了!
因为连司马懿本人都对诸葛亮极为倾慕,称其为“天下奇才”
另据《汉晋春秋》:
“既至,又登山掘营,不肯战。贾栩、魏平数请战,因曰:‘公畏蜀如虎,奈天下笑何!’宣王病之。”
司马懿除了对诸葛亮极为倾慕以外,还对其极为畏惧!
他谨小慎微的样子,就连手下的诸将都看不过去了,称其“畏蜀如虎,奈天下笑何!”
大家都嚷嚷着要进攻,司马懿想挡也挡不住。结果刚一出兵,就被诸葛亮杀得大败。
“获甲首三千级,玄铠五千领,角弩三千一百张。”
剧照
遇到像这样的事情,司马懿在朝堂上不妨大骂“蜀贼”狡诈。
可您猜他回到家里教育儿子的时候,会不会实话实说呢?
有没有一种可能,正是因为司马骏小时候听过父亲讲述诸葛亮的事迹,才会“慨然善冲之言”呢?
分析了大半天,最后的总结其实只有一句话,那就是:
在真实的历史中,“空城计”的故事并非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凭空捏造,而是确有其事!
至于事件中一些小细节对不上的瑕疵,根本无关大局,也并不能证明整个事件的不存在!
不知您以为如何?
剧照
参考资料:《裴注三国志》《后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
注:本文由闲人历史故事原创,未经授权谢绝抄袭和转载,请文抄公远离
剧照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